民國企業家的“黃金時代”大概是民國十年左右,大概是1914-1922年。對于那一代企業家來說,是那個時代的環境給他們提供了創辦和發展企業的相當自由,給了他們極大的可能性,激發了他們的創造能力。在此之前,還從來沒有過像***次世界大戰那一刻,給中國企業家的機會如此之多。他們利用了那樣的一個空隙,在短暫的幾年內,奠定了個人事業一生的基礎,他們中的不少人也在那個時候開啟了人生全新的方向。例如南通的張謇,無錫的榮氏兄弟,廈門人的陳嘉庚......
不僅僅是紡織,教育等行業,機器印刷在晚清是一個新的產業,那時,中國剛剛從木刻時代轉到新的印刷時代,夏瑞芳、鮑咸恩、鮑成昌、高鳳池等人在外國人創辦的印刷企業掌握了當時比較先進的技術,他們不甘心一輩子都在外國企業里打工,開始創辦自己的企業。
小小的商務印書館,后來變成中國印刷企業和出版企業的航空母艦。1930年,商務印書館總經理王云五訪問美國,《紐約時報》還專門發表評論歡迎他,題目是“他們為苦難的中國提供書本而不是子彈”。
自晚清以來,特別是進入民國,商務印書館的教科書一直影響著中國千千萬萬的孩子。有個統計數據,從1 9 1 2年中華民國創立到1916年,五年當中他們推出的共和國教科書初小部分,每年發行數都在七百萬以上。這個數字是非常大的,因為那個時候受教育的人很少。這批教科書影響中國之深遠,難以估量。
共和國教科書一年級國文***冊***課就是一個毛筆寫的“人”。第二冊***課是“人不讀書不能成人”。到高小***一課《大國民》,明確說不是領土大、人口多就是大國民,大國民是對自己、對家庭、對社會、對***、對天下萬國都能夠各守其職、各盡其道,能夠承擔責任的人,小學教科書始終貫穿著對人的理解。他們提倡的教育才是真正人的教育,他們整個的教科書講述的是何以成人,整個教科書體系滲透的都是這個。
商務印書館通過教科書影響了好幾代中國人,通過它的大量出版物,包括它出版的字典造福了幾代中國人,通過大量的文學作品、學術著作影響了一代代的中國人。商務印書館只是一家企業,但在盈利的同時提升了整個中國的文明水準和文化層次。商務印書館在它***個50年里所做的這些貢獻,在當時的中國乃至世界上都被高度肯定。
1932年淞滬戰役爆發,日本人炸掉了它的總部。因為商務印書館代表了那個時代中國民族的精神支柱,日本將炸掉商務印書館看作是戰略行動。